欢迎您进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
 |  无障碍浏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人民法院报》:青岛:淬炼匠心提质效 守护公正促发展

2019年05月23日
作者:吕佼
打印 分享到:

  当前,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集中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更加多元,面对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和越来越高的司法需求,如何提高审判质效,始终是压在法官心头的一个难题。

  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改革先锋”演讲、开展办案经验交流,以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质效、推动工作落实,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水平

  “我1968年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身边的人都对我说,‘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句话我记了四十多年,从没忘记过……”

  2019年5月9日,青岛中院的大法庭里回荡着一个质朴、坚定的声音。这是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干警们作精彩演讲。许振超,是青岛港的先进模范,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系列惊世本领,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

  “法院就像生产司法产品的‘工厂’,法官则是打造‘司法产品’的主体,只有‘用心锻造’,才能打造出公众认可的合格产品。法官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出于这样的考虑,青岛中院党组邀请许振超为干警们授课。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许振超从自身对工匠精神的体会讲起,到如何在法院审判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谈了自己的认识,为干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说自己要做一名好工人,他做到了,于是,我反问自己,有没有做一名好法官。”“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尊重劳动的价值,司法工作也是劳动,司法理论的钻研、审判能力的提升同样无止境。”“司法工作攸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许振超创造的‘一钩准’‘10小时保班’等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作为法院干警,无论从事审判工作还是辅助工作,都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许振超的演讲让干警们动容和反躬自省。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凝聚了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而在青岛中院院长李方民看来,作为一名法官,还需要弘扬符合司法工作特点的职业精神。他多次向全院干警强调,“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是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

  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青岛中院干警不断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精心打磨司法技艺,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把法律精神理解透,把案件事实查清楚,把法律关系搞准确,把矛盾症结梳理清,把利益关系平衡好,把辨法析理做到家,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精品案,努力得到当事人和社会认可,促进矛盾纠纷从根本上解决,促进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成为捍卫法律、守护法治的精工名匠。

  弘扬劳模精神争当优秀法官

  在青岛中院的局域网上,有一个“法官风采”栏目,专门用于公示各个业务庭每月、每季度和年度的办案状元。“这些都是我们院里的劳模。听许振超同志演讲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榜样。”年轻干警杜鹃说。

  青岛中院金融审判庭副庭长陈晓静就是大家佩服的榜样。今年48岁的陈晓静17岁就到青岛中院工作,如今已经是法院的“老人”了。陈晓静的身边的同事都说,“这是一个以院为家的‘拼命三娘’”。“她是连续几年的办案状元,加班加点是她常态。”

  陈晓静身上,就闪耀着“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劳模精神。在她的履历中,有一项至今青岛中院无人能超越的记录,“全国法院速录比赛四项第一”。“速录看起来简单,但是速度要快,记录要准,我练习了很久。《新闻联播》播音员的语速是1分钟300个字左右,我先听着播音练,可以每分钟打250个字,正常语速说话能记下来,我想,不但要把开庭时当事人、律师、法官说的话记录下来,还要把当时的语境记下来,就可以为法官合议案件提供更多帮助。我坚持练习,1分钟能打400个字。”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儿,陈晓静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年年刷新全院办案纪录、调解纪录,从事民事审判,总结出“调解九法”,从事金融审判,年均办案300多件,2016年办案达400件,刷新青岛中院个人年办案纪录。

  法院从不缺劳模,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史丽丽同样是追求卓越的模范。在青岛法院系统提起“史五百”,几乎没人不知道,她每年办案超过500件,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没有一件被上级法院发回或改判。

  2012年,以“史丽丽”命名的工作室在黄岛法院成立。据统计,2016年史丽丽工作室结案701件,2017年结案860件,2018年结案850件。当被问到工作室一共有几个人时,史丽丽比了四根手指: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

  “今年前四个月,她一个人就结案312件,平均结案周期13.96天。”黄岛法院审管办(研究室)主任李涛说。“除特殊情况,我们工作室周末及节假日不加班。”史丽丽的法官助理龚荣道说。那这么大的工作量,她(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10多年的审判实践中,史丽丽总结出“分、和、快”三字工作法则和“1+8”工作模式。“分”,就是对案件科学分类,同类案件一起审理提高效率。“和”,就是调解和释疑并用,努力定分止争。“快”,就是快审快结。“1”即早晨提前1小时上班,“8”即充分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在早来的1个小时,写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一般当天就发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然后用10分钟整理一天要处理的案件,列出简单计划。每天先对案件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由法官助理制作调解笔录和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立即进入庭审程序。下午4时一天的调解、开庭结束后,开始撰写当天开庭案件的判决。

  正是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敬业精神,史丽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能。在法官助理接待当事人、书记员指导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证据清单的时间,她就翻阅卷宗,对要调解的案件心中有数;在刚开完一个庭,书记员让当事人核对笔录签字的时间,她已抓紧时间开始处理下一个案件。

  “陈晓静和史丽丽法官是法官中的典型,我们还要积极挖掘法官助理、书记员中的先进标杆。开展‘发现榜样’活动,发挥从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法院形成‘学模范、比贡献、争先进’的良好氛围。”青岛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胜良说。

  传承职业精神提升审判质效

  “我们有这么多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他们坚守职业精神,热爱审判事业,有丰富的审判经验。要搭建平台,请他们把经验分享出来,带动全市法院提升审判质效。”青岛中院政治部主任文冰峰说。

  今年3月,青岛中院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市法院组织开展“办案质效专题巡讲”活动,从全市法院选派部分办案标兵和优秀法官,赴各区(市)法院巡讲10场,分享提高办案质效的经验、方法与技巧,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和“头雁效应”,带动广大干警公正高效廉洁司法。

  巡讲活动第一站是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听了讲座的法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最近几年案件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只埋头办案,总是按照一个模式来,不得其法,能够听这些优秀法官分享经验,我觉得受益匪浅。”

  5月5日,青岛中院举办全市法院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办案经验交流会,对在全市法院“青年干警法学理论大比武”比赛中获奖和全市法院办案质效专题巡讲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6名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办案经验。青岛中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推广典型经验,让更多干警受益。

  “这些优秀法官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心,时时处处想着把审判工作做好,自觉把提高审判质效落实到一言一行。有的法官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案件审理,比如与各方当事人建立微信群进行联系、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开展调解等。”青岛中院的年轻干警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院事业的未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法院,投身司法事业。青岛中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培养司法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加大对青年干警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发挥老法官“传帮带”作用,从庭前准备、庭前阅卷、调解技巧等审判实践入手,帮助年轻法官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智慧和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能培养相统一的多层次、多条线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理论调研“三个一”工程,即每年每名院领导要提交一篇调研报告,每名员额法官要提交一篇案例分析或理论文章,每名法官助理要提交一篇理论文章,通过司法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法官论坛等业务交流平台,切实促进审判执行工作良性发展。

  2019年,是青岛法院“推进工作落实年”,青岛法院干警发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状态,推动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抓实见效。1至4月,青岛全市法院审执结各类案件6万件,其中青岛中院7463件,同比分别上升44.5%和35.4%。

  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在法官身上完美结合,让法官有工作干劲儿还不够,还要为法官们全面创造执法办案的良好环境。青岛中院将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的作用,让法官有尊严地履职,让法官的自信不仅隐含在内心深处,也外显于优厚的职业保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岛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青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文载于2019年5月20日《人民法院报》6版

《人民法院报》:青岛:淬炼匠心提质效 守护公正促发展

来源:
2019年05月23日

  当前,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集中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更加多元,面对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和越来越高的司法需求,如何提高审判质效,始终是压在法官心头的一个难题。

  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改革先锋”演讲、开展办案经验交流,以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质效、推动工作落实,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水平

  “我1968年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身边的人都对我说,‘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句话我记了四十多年,从没忘记过……”

  2019年5月9日,青岛中院的大法庭里回荡着一个质朴、坚定的声音。这是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干警们作精彩演讲。许振超,是青岛港的先进模范,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系列惊世本领,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

  “法院就像生产司法产品的‘工厂’,法官则是打造‘司法产品’的主体,只有‘用心锻造’,才能打造出公众认可的合格产品。法官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出于这样的考虑,青岛中院党组邀请许振超为干警们授课。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许振超从自身对工匠精神的体会讲起,到如何在法院审判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谈了自己的认识,为干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说自己要做一名好工人,他做到了,于是,我反问自己,有没有做一名好法官。”“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尊重劳动的价值,司法工作也是劳动,司法理论的钻研、审判能力的提升同样无止境。”“司法工作攸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许振超创造的‘一钩准’‘10小时保班’等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作为法院干警,无论从事审判工作还是辅助工作,都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许振超的演讲让干警们动容和反躬自省。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凝聚了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而在青岛中院院长李方民看来,作为一名法官,还需要弘扬符合司法工作特点的职业精神。他多次向全院干警强调,“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是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

  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青岛中院干警不断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精心打磨司法技艺,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把法律精神理解透,把案件事实查清楚,把法律关系搞准确,把矛盾症结梳理清,把利益关系平衡好,把辨法析理做到家,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精品案,努力得到当事人和社会认可,促进矛盾纠纷从根本上解决,促进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成为捍卫法律、守护法治的精工名匠。

  弘扬劳模精神争当优秀法官

  在青岛中院的局域网上,有一个“法官风采”栏目,专门用于公示各个业务庭每月、每季度和年度的办案状元。“这些都是我们院里的劳模。听许振超同志演讲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榜样。”年轻干警杜鹃说。

  青岛中院金融审判庭副庭长陈晓静就是大家佩服的榜样。今年48岁的陈晓静17岁就到青岛中院工作,如今已经是法院的“老人”了。陈晓静的身边的同事都说,“这是一个以院为家的‘拼命三娘’”。“她是连续几年的办案状元,加班加点是她常态。”

  陈晓静身上,就闪耀着“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劳模精神。在她的履历中,有一项至今青岛中院无人能超越的记录,“全国法院速录比赛四项第一”。“速录看起来简单,但是速度要快,记录要准,我练习了很久。《新闻联播》播音员的语速是1分钟300个字左右,我先听着播音练,可以每分钟打250个字,正常语速说话能记下来,我想,不但要把开庭时当事人、律师、法官说的话记录下来,还要把当时的语境记下来,就可以为法官合议案件提供更多帮助。我坚持练习,1分钟能打400个字。”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儿,陈晓静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年年刷新全院办案纪录、调解纪录,从事民事审判,总结出“调解九法”,从事金融审判,年均办案300多件,2016年办案达400件,刷新青岛中院个人年办案纪录。

  法院从不缺劳模,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史丽丽同样是追求卓越的模范。在青岛法院系统提起“史五百”,几乎没人不知道,她每年办案超过500件,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没有一件被上级法院发回或改判。

  2012年,以“史丽丽”命名的工作室在黄岛法院成立。据统计,2016年史丽丽工作室结案701件,2017年结案860件,2018年结案850件。当被问到工作室一共有几个人时,史丽丽比了四根手指: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

  “今年前四个月,她一个人就结案312件,平均结案周期13.96天。”黄岛法院审管办(研究室)主任李涛说。“除特殊情况,我们工作室周末及节假日不加班。”史丽丽的法官助理龚荣道说。那这么大的工作量,她(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10多年的审判实践中,史丽丽总结出“分、和、快”三字工作法则和“1+8”工作模式。“分”,就是对案件科学分类,同类案件一起审理提高效率。“和”,就是调解和释疑并用,努力定分止争。“快”,就是快审快结。“1”即早晨提前1小时上班,“8”即充分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在早来的1个小时,写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一般当天就发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然后用10分钟整理一天要处理的案件,列出简单计划。每天先对案件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由法官助理制作调解笔录和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立即进入庭审程序。下午4时一天的调解、开庭结束后,开始撰写当天开庭案件的判决。

  正是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敬业精神,史丽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能。在法官助理接待当事人、书记员指导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证据清单的时间,她就翻阅卷宗,对要调解的案件心中有数;在刚开完一个庭,书记员让当事人核对笔录签字的时间,她已抓紧时间开始处理下一个案件。

  “陈晓静和史丽丽法官是法官中的典型,我们还要积极挖掘法官助理、书记员中的先进标杆。开展‘发现榜样’活动,发挥从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法院形成‘学模范、比贡献、争先进’的良好氛围。”青岛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胜良说。

  传承职业精神提升审判质效

  “我们有这么多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他们坚守职业精神,热爱审判事业,有丰富的审判经验。要搭建平台,请他们把经验分享出来,带动全市法院提升审判质效。”青岛中院政治部主任文冰峰说。

  今年3月,青岛中院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市法院组织开展“办案质效专题巡讲”活动,从全市法院选派部分办案标兵和优秀法官,赴各区(市)法院巡讲10场,分享提高办案质效的经验、方法与技巧,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和“头雁效应”,带动广大干警公正高效廉洁司法。

  巡讲活动第一站是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听了讲座的法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最近几年案件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只埋头办案,总是按照一个模式来,不得其法,能够听这些优秀法官分享经验,我觉得受益匪浅。”

  5月5日,青岛中院举办全市法院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办案经验交流会,对在全市法院“青年干警法学理论大比武”比赛中获奖和全市法院办案质效专题巡讲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6名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办案经验。青岛中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推广典型经验,让更多干警受益。

  “这些优秀法官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心,时时处处想着把审判工作做好,自觉把提高审判质效落实到一言一行。有的法官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案件审理,比如与各方当事人建立微信群进行联系、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开展调解等。”青岛中院的年轻干警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院事业的未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法院,投身司法事业。青岛中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培养司法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加大对青年干警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发挥老法官“传帮带”作用,从庭前准备、庭前阅卷、调解技巧等审判实践入手,帮助年轻法官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智慧和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能培养相统一的多层次、多条线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理论调研“三个一”工程,即每年每名院领导要提交一篇调研报告,每名员额法官要提交一篇案例分析或理论文章,每名法官助理要提交一篇理论文章,通过司法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法官论坛等业务交流平台,切实促进审判执行工作良性发展。

  2019年,是青岛法院“推进工作落实年”,青岛法院干警发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状态,推动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抓实见效。1至4月,青岛全市法院审执结各类案件6万件,其中青岛中院7463件,同比分别上升44.5%和35.4%。

  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在法官身上完美结合,让法官有工作干劲儿还不够,还要为法官们全面创造执法办案的良好环境。青岛中院将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的作用,让法官有尊严地履职,让法官的自信不仅隐含在内心深处,也外显于优厚的职业保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岛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青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文载于2019年5月20日《人民法院报》6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人民法院报》:青岛:淬炼匠心提质效 守护公正促发展

2019年05月23日
作者:吕佼
打印 分享到:

  当前,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集中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更加多元,面对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和越来越高的司法需求,如何提高审判质效,始终是压在法官心头的一个难题。

  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改革先锋”演讲、开展办案经验交流,以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质效、推动工作落实,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水平

  “我1968年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身边的人都对我说,‘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句话我记了四十多年,从没忘记过……”

  2019年5月9日,青岛中院的大法庭里回荡着一个质朴、坚定的声音。这是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干警们作精彩演讲。许振超,是青岛港的先进模范,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系列惊世本领,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

  “法院就像生产司法产品的‘工厂’,法官则是打造‘司法产品’的主体,只有‘用心锻造’,才能打造出公众认可的合格产品。法官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出于这样的考虑,青岛中院党组邀请许振超为干警们授课。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许振超从自身对工匠精神的体会讲起,到如何在法院审判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谈了自己的认识,为干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说自己要做一名好工人,他做到了,于是,我反问自己,有没有做一名好法官。”“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尊重劳动的价值,司法工作也是劳动,司法理论的钻研、审判能力的提升同样无止境。”“司法工作攸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许振超创造的‘一钩准’‘10小时保班’等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作为法院干警,无论从事审判工作还是辅助工作,都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许振超的演讲让干警们动容和反躬自省。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凝聚了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而在青岛中院院长李方民看来,作为一名法官,还需要弘扬符合司法工作特点的职业精神。他多次向全院干警强调,“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是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

  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青岛中院干警不断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精心打磨司法技艺,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把法律精神理解透,把案件事实查清楚,把法律关系搞准确,把矛盾症结梳理清,把利益关系平衡好,把辨法析理做到家,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精品案,努力得到当事人和社会认可,促进矛盾纠纷从根本上解决,促进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成为捍卫法律、守护法治的精工名匠。

  弘扬劳模精神争当优秀法官

  在青岛中院的局域网上,有一个“法官风采”栏目,专门用于公示各个业务庭每月、每季度和年度的办案状元。“这些都是我们院里的劳模。听许振超同志演讲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榜样。”年轻干警杜鹃说。

  青岛中院金融审判庭副庭长陈晓静就是大家佩服的榜样。今年48岁的陈晓静17岁就到青岛中院工作,如今已经是法院的“老人”了。陈晓静的身边的同事都说,“这是一个以院为家的‘拼命三娘’”。“她是连续几年的办案状元,加班加点是她常态。”

  陈晓静身上,就闪耀着“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劳模精神。在她的履历中,有一项至今青岛中院无人能超越的记录,“全国法院速录比赛四项第一”。“速录看起来简单,但是速度要快,记录要准,我练习了很久。《新闻联播》播音员的语速是1分钟300个字左右,我先听着播音练,可以每分钟打250个字,正常语速说话能记下来,我想,不但要把开庭时当事人、律师、法官说的话记录下来,还要把当时的语境记下来,就可以为法官合议案件提供更多帮助。我坚持练习,1分钟能打400个字。”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儿,陈晓静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年年刷新全院办案纪录、调解纪录,从事民事审判,总结出“调解九法”,从事金融审判,年均办案300多件,2016年办案达400件,刷新青岛中院个人年办案纪录。

  法院从不缺劳模,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史丽丽同样是追求卓越的模范。在青岛法院系统提起“史五百”,几乎没人不知道,她每年办案超过500件,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没有一件被上级法院发回或改判。

  2012年,以“史丽丽”命名的工作室在黄岛法院成立。据统计,2016年史丽丽工作室结案701件,2017年结案860件,2018年结案850件。当被问到工作室一共有几个人时,史丽丽比了四根手指: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

  “今年前四个月,她一个人就结案312件,平均结案周期13.96天。”黄岛法院审管办(研究室)主任李涛说。“除特殊情况,我们工作室周末及节假日不加班。”史丽丽的法官助理龚荣道说。那这么大的工作量,她(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10多年的审判实践中,史丽丽总结出“分、和、快”三字工作法则和“1+8”工作模式。“分”,就是对案件科学分类,同类案件一起审理提高效率。“和”,就是调解和释疑并用,努力定分止争。“快”,就是快审快结。“1”即早晨提前1小时上班,“8”即充分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在早来的1个小时,写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一般当天就发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然后用10分钟整理一天要处理的案件,列出简单计划。每天先对案件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由法官助理制作调解笔录和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立即进入庭审程序。下午4时一天的调解、开庭结束后,开始撰写当天开庭案件的判决。

  正是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敬业精神,史丽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能。在法官助理接待当事人、书记员指导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证据清单的时间,她就翻阅卷宗,对要调解的案件心中有数;在刚开完一个庭,书记员让当事人核对笔录签字的时间,她已抓紧时间开始处理下一个案件。

  “陈晓静和史丽丽法官是法官中的典型,我们还要积极挖掘法官助理、书记员中的先进标杆。开展‘发现榜样’活动,发挥从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法院形成‘学模范、比贡献、争先进’的良好氛围。”青岛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胜良说。

  传承职业精神提升审判质效

  “我们有这么多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他们坚守职业精神,热爱审判事业,有丰富的审判经验。要搭建平台,请他们把经验分享出来,带动全市法院提升审判质效。”青岛中院政治部主任文冰峰说。

  今年3月,青岛中院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市法院组织开展“办案质效专题巡讲”活动,从全市法院选派部分办案标兵和优秀法官,赴各区(市)法院巡讲10场,分享提高办案质效的经验、方法与技巧,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和“头雁效应”,带动广大干警公正高效廉洁司法。

  巡讲活动第一站是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听了讲座的法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最近几年案件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只埋头办案,总是按照一个模式来,不得其法,能够听这些优秀法官分享经验,我觉得受益匪浅。”

  5月5日,青岛中院举办全市法院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办案经验交流会,对在全市法院“青年干警法学理论大比武”比赛中获奖和全市法院办案质效专题巡讲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6名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办案经验。青岛中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推广典型经验,让更多干警受益。

  “这些优秀法官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心,时时处处想着把审判工作做好,自觉把提高审判质效落实到一言一行。有的法官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案件审理,比如与各方当事人建立微信群进行联系、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开展调解等。”青岛中院的年轻干警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院事业的未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法院,投身司法事业。青岛中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培养司法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加大对青年干警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发挥老法官“传帮带”作用,从庭前准备、庭前阅卷、调解技巧等审判实践入手,帮助年轻法官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智慧和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能培养相统一的多层次、多条线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理论调研“三个一”工程,即每年每名院领导要提交一篇调研报告,每名员额法官要提交一篇案例分析或理论文章,每名法官助理要提交一篇理论文章,通过司法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法官论坛等业务交流平台,切实促进审判执行工作良性发展。

  2019年,是青岛法院“推进工作落实年”,青岛法院干警发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状态,推动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抓实见效。1至4月,青岛全市法院审执结各类案件6万件,其中青岛中院7463件,同比分别上升44.5%和35.4%。

  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在法官身上完美结合,让法官有工作干劲儿还不够,还要为法官们全面创造执法办案的良好环境。青岛中院将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的作用,让法官有尊严地履职,让法官的自信不仅隐含在内心深处,也外显于优厚的职业保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岛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青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文载于2019年5月20日《人民法院报》6版

《人民法院报》:青岛:淬炼匠心提质效 守护公正促发展

来源:
2019年05月23日

  当前,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集中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更加多元,面对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和越来越高的司法需求,如何提高审判质效,始终是压在法官心头的一个难题。

  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改革先锋”演讲、开展办案经验交流,以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质效、推动工作落实,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审判水平

  “我1968年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身边的人都对我说,‘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句话我记了四十多年,从没忘记过……”

  2019年5月9日,青岛中院的大法庭里回荡着一个质朴、坚定的声音。这是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干警们作精彩演讲。许振超,是青岛港的先进模范,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系列惊世本领,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

  “法院就像生产司法产品的‘工厂’,法官则是打造‘司法产品’的主体,只有‘用心锻造’,才能打造出公众认可的合格产品。法官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出于这样的考虑,青岛中院党组邀请许振超为干警们授课。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许振超从自身对工匠精神的体会讲起,到如何在法院审判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谈了自己的认识,为干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说自己要做一名好工人,他做到了,于是,我反问自己,有没有做一名好法官。”“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尊重劳动的价值,司法工作也是劳动,司法理论的钻研、审判能力的提升同样无止境。”“司法工作攸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许振超创造的‘一钩准’‘10小时保班’等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作为法院干警,无论从事审判工作还是辅助工作,都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许振超的演讲让干警们动容和反躬自省。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凝聚了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而在青岛中院院长李方民看来,作为一名法官,还需要弘扬符合司法工作特点的职业精神。他多次向全院干警强调,“一名优秀的法官,必须是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

  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青岛中院干警不断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精心打磨司法技艺,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把法律精神理解透,把案件事实查清楚,把法律关系搞准确,把矛盾症结梳理清,把利益关系平衡好,把辨法析理做到家,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精品案,努力得到当事人和社会认可,促进矛盾纠纷从根本上解决,促进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成为捍卫法律、守护法治的精工名匠。

  弘扬劳模精神争当优秀法官

  在青岛中院的局域网上,有一个“法官风采”栏目,专门用于公示各个业务庭每月、每季度和年度的办案状元。“这些都是我们院里的劳模。听许振超同志演讲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榜样。”年轻干警杜鹃说。

  青岛中院金融审判庭副庭长陈晓静就是大家佩服的榜样。今年48岁的陈晓静17岁就到青岛中院工作,如今已经是法院的“老人”了。陈晓静的身边的同事都说,“这是一个以院为家的‘拼命三娘’”。“她是连续几年的办案状元,加班加点是她常态。”

  陈晓静身上,就闪耀着“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劳模精神。在她的履历中,有一项至今青岛中院无人能超越的记录,“全国法院速录比赛四项第一”。“速录看起来简单,但是速度要快,记录要准,我练习了很久。《新闻联播》播音员的语速是1分钟300个字左右,我先听着播音练,可以每分钟打250个字,正常语速说话能记下来,我想,不但要把开庭时当事人、律师、法官说的话记录下来,还要把当时的语境记下来,就可以为法官合议案件提供更多帮助。我坚持练习,1分钟能打400个字。”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儿,陈晓静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年年刷新全院办案纪录、调解纪录,从事民事审判,总结出“调解九法”,从事金融审判,年均办案300多件,2016年办案达400件,刷新青岛中院个人年办案纪录。

  法院从不缺劳模,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史丽丽同样是追求卓越的模范。在青岛法院系统提起“史五百”,几乎没人不知道,她每年办案超过500件,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没有一件被上级法院发回或改判。

  2012年,以“史丽丽”命名的工作室在黄岛法院成立。据统计,2016年史丽丽工作室结案701件,2017年结案860件,2018年结案850件。当被问到工作室一共有几个人时,史丽丽比了四根手指:一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

  “今年前四个月,她一个人就结案312件,平均结案周期13.96天。”黄岛法院审管办(研究室)主任李涛说。“除特殊情况,我们工作室周末及节假日不加班。”史丽丽的法官助理龚荣道说。那这么大的工作量,她(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10多年的审判实践中,史丽丽总结出“分、和、快”三字工作法则和“1+8”工作模式。“分”,就是对案件科学分类,同类案件一起审理提高效率。“和”,就是调解和释疑并用,努力定分止争。“快”,就是快审快结。“1”即早晨提前1小时上班,“8”即充分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在早来的1个小时,写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一般当天就发前一天开庭案件的判决。然后用10分钟整理一天要处理的案件,列出简单计划。每天先对案件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由法官助理制作调解笔录和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立即进入庭审程序。下午4时一天的调解、开庭结束后,开始撰写当天开庭案件的判决。

  正是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凭着敬业精神,史丽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能。在法官助理接待当事人、书记员指导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证据清单的时间,她就翻阅卷宗,对要调解的案件心中有数;在刚开完一个庭,书记员让当事人核对笔录签字的时间,她已抓紧时间开始处理下一个案件。

  “陈晓静和史丽丽法官是法官中的典型,我们还要积极挖掘法官助理、书记员中的先进标杆。开展‘发现榜样’活动,发挥从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法院形成‘学模范、比贡献、争先进’的良好氛围。”青岛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胜良说。

  传承职业精神提升审判质效

  “我们有这么多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他们坚守职业精神,热爱审判事业,有丰富的审判经验。要搭建平台,请他们把经验分享出来,带动全市法院提升审判质效。”青岛中院政治部主任文冰峰说。

  今年3月,青岛中院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市法院组织开展“办案质效专题巡讲”活动,从全市法院选派部分办案标兵和优秀法官,赴各区(市)法院巡讲10场,分享提高办案质效的经验、方法与技巧,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和“头雁效应”,带动广大干警公正高效廉洁司法。

  巡讲活动第一站是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听了讲座的法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活动应该多举办,最近几年案件越来越多,很多时候我们只埋头办案,总是按照一个模式来,不得其法,能够听这些优秀法官分享经验,我觉得受益匪浅。”

  5月5日,青岛中院举办全市法院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办案经验交流会,对在全市法院“青年干警法学理论大比武”比赛中获奖和全市法院办案质效专题巡讲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6名优秀法官、办案标兵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办案经验。青岛中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推广典型经验,让更多干警受益。

  “这些优秀法官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心,时时处处想着把审判工作做好,自觉把提高审判质效落实到一言一行。有的法官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案件审理,比如与各方当事人建立微信群进行联系、交换证据、归纳争议焦点、开展调解等。”青岛中院的年轻干警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法院事业的未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法院,投身司法事业。青岛中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培养司法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加大对青年干警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发挥老法官“传帮带”作用,从庭前准备、庭前阅卷、调解技巧等审判实践入手,帮助年轻法官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智慧和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能培养相统一的多层次、多条线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理论调研“三个一”工程,即每年每名院领导要提交一篇调研报告,每名员额法官要提交一篇案例分析或理论文章,每名法官助理要提交一篇理论文章,通过司法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法官论坛等业务交流平台,切实促进审判执行工作良性发展。

  2019年,是青岛法院“推进工作落实年”,青岛法院干警发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状态,推动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抓实见效。1至4月,青岛全市法院审执结各类案件6万件,其中青岛中院7463件,同比分别上升44.5%和35.4%。

  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在法官身上完美结合,让法官有工作干劲儿还不够,还要为法官们全面创造执法办案的良好环境。青岛中院将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的作用,让法官有尊严地履职,让法官的自信不仅隐含在内心深处,也外显于优厚的职业保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岛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为青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本文载于2019年5月20日《人民法院报》6版